bg大游

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节能减排何处发力?

发布日期:2012-07-20
来源:人民网     发布日期:2012-07-20
 
核心提示: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.6%,3年来首次“破八”,6个季度连降,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,稳增长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。那么,经济下行是否意味着节能减排压力减轻?稳增长又将带来哪些压力?节能减排能否助力下行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?
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.6%,3年来首次“破八”,6个季度连降,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,稳增长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。
  那么,经济下行是否意味着节能减排压力减轻?稳增长又将带来哪些压力?节能减排能否助力下行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?
  下行压力加大,节能减排松不得
 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7月1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7%~8%左右的速度,有利于在结构转型期调结构、转方式,有利于处理资源配置效率低问题,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。
  这一判断不乏支撑。上半年的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,单位GDP能耗率继续降低,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呈现出难得的回落趋势。
 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,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呈小幅度上升趋势,但增长幅度与去年全年相比有明显回落。
  经济下行,短期内缓解了节能减排的压力。这是否意味着节能减排能够松懈?显然不是。
  首先是因为规划任务很重。根据测算,“十二五”期间,考虑到消化污染物新增排放量,化学需氧量、二氧化硫、氨氮、氮氧化物排放量应分别削减601万吨、654万吨、69万吨、794万吨,均占2010年排放基数的30%左右,任务艰巨。
  其次是因为开局之年欠账太多。2011年,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并不理想。其中,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计划下降3.5%,实际仅下降2.01%;氮氧化物计划下降1.5%,实际不降反升5.73%。这大大增加了后4年的工作压力。
  同时,盲目投资将增加节能减排压力。在应对此轮经济下行过程中,尽管很难再有新的4万亿投资计划,但在外部需求萎缩、扩大内需需要时间等因素下,投资冲动很难得到根本遏制。
 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,节能形势好转不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,更多是经济下行的反映。根据这一判断,随着经济企稳回升,节能形势又将严峻。
  防止“两高一资”项目抬头
  为稳增长、增财政、促就业,一些地方以经济下行为借口,扩投资、上项目的冲动增加,其中不少为高耗能项目。
  在陕西,28个省级重点能源化工项目已全部开工。在广西,防城港钢铁基地已经获批。湛江千万吨钢铁项目获批后,市长一吻成名,被戏称“吻增长”。而在此前,国家发改委多年未曾批准建设新增钢铁产能。
  尽管上半年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,但其投资增长增速明显提升。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增长23.7%,增速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。
  这必须引起高度警觉,否则,增长暂时稳定住了,但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。《循环经济促进法》起草工作小组组长孙佑海提醒,防止以应对经济下行为由,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投资冲动抬头。
  一个基本的判断是,经济增速的适度减缓,有利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。而转方式调结构,反过来会牺牲一定的速度。
  今年以来,广东经济下行压力之大超乎预期,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低于预期目标,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但广东指出,坚定调整结构的信心,坚决不背速度的包袱,用较慢的速度换较好的产业结构。
  坚持“创新驱动、转型发展”的上海也展示了调结构的决心。上海市决定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,将减少铁产能约580万吨、钢产能约660万吨。
缓解下行压力,节能减排大有可为
  速度和质量,是宏观经济运行两个最具指向意义的指标。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表面上是速度,实则是经济结构、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问题。
  缓解下行压力路在何方?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朱明方博士表示,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,缓解经济下行压力,根本上还在于经济结构调整。
  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。贾康表示,调控的关键是防止偏快下滑,于稳増长和促改革中追求结构优化、质量提高。
  当前适度放缓的经济增速,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空间。经济学家李才元认为,经济低迷时期往往正是调结构的最佳时刻,一定要把经济下行的压力变为转型的动力。
  压力变动力,靠什么?节能减排是重要一环。
  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国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不予新增贷款,拒批投资近3.2万亿元的“两高一资”等建设项目,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。
  在5月召开的全国财政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,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,要把推进节能减排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,借助推进节能减排倒逼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。
  具体到环保领域,就是要更加注重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作用,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,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,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,以环境标准推动产业升级,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。
 
责任编辑:manager
top